电力知识|10kV电缆耐压试验用交流耐压还是直流耐压?

来自:武汉正信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2023-03-10

        武汉正信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一家专业研发、生产、销售电缆交流耐压试验设备,及承接10-220kV高压交流试验的源头厂家!

山东济南现场串联谐振耐压试验.png

山东济南串联谐振耐压试验现场

       10kV以上的电缆基本全是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它在交直流电压下电场分布是不同的,导致了击穿特征的不一致。那么进行耐压试验是选择交流耐压试验还是直流耐压试验呢?

       耐压测试是一种无破坏性的测试,它用来检测经常发生的瞬态高压下产品的绝缘能力是否合格。它在一定时间内施加高压到被测试设备以确保设备的绝缘性能足够强。

  测试电压,大部分的安全标准允许在耐压测试中使用交流或直流电压。若使用交流测试电压,当达到电压峰值时,无论是正极性还是负极性峰值时,待测绝缘体都承受最大压力。因此,如果决定选择使用直流电压测试,就必须确保直流测试电压是交流测试电压的 倍,这样直流电压才可以与交流电压峰值等值。例如: 1500V 交流电压,对于直流电压若要产生相同数量的电应力必须为 1500 × 1.414 即 2121V 直流电压。

  使用直流测试电压的其中一个好处在于在直流模式下,流过耐压测试仪报警电流测量装置的是真正的流过样品的电流。采用直流测试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可以逐渐的施加电压。在电压增加时通过监视流过样品的电流,操作者可以在击穿发生前察觉到。需要注意的是当使用直流耐压测试仪时,由于电路中的电容充电,必须在测试完成后对样品进行放电。事实上,无论是测试电压是多少、其产品特点如何,在操作产品前对其放电都是有好处的。

  直流耐压测试的不足在于它只能在一个方向施加测试电压,不能像交流测试那样可以在两个极性上施加电应力,而多数电子产品正是在交流电源下进行工作的。另外,由于直流测试电压较难产生,因此直流测试比交流测试成本要高。

  交流耐压测试的优点在于 , 它可以检测所有的电压极性,这更接近于实际的实用情况。另外,由于交流电压不会对电容充电,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无需逐渐升压,直接输出相应的电压就可以得到稳定的电流值。并且,交流测试完成后,无需进行样品放电。

  交流耐压测试的不足在于,如果测试中的线路中有大的 Y 电容,在某些情况下,交流测试将会误判。大部分安全标准允许使用者在测试前不连接 Y 电容,或者改为使用直流测试。直流耐压测试在加高电压于 Y 电容时,不会误判,因为此时电容不会允许任何电流通过。

  交流耐压试验是鉴定电力设备绝缘强度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

  电力设备在运行中,绝缘长期受到电场、温度、和机械振动的作用会逐渐发生劣化其中包括整体劣化,形成缺陷。例如由于局部地方电场比较集中或者局部绝缘比较脆弱就存在局部的缺陷。各种预防性试验方法,各有其长,均能分别发现一些缺陷,反映出绝缘的状况,但其他试验方法的试验电压往往都低于电力设备的工作电压,作为安全运行的保证还不够有力。直流耐压试验虽然试验电压比较高,能发现一些绝缘的弱点,但是由于电力设备的绝缘大多数都是组合电介质,在直流电压的作用下,其电压是按电阻分布的,所以交流电力设备在交流电场下的弱点使用直流作试验就不一定能够发现。交流耐压试验符合电力设备在运行中所承受的电气状况,同时交流耐压试验一般比运行电压高,因此通过试验后,设备有较大的安全裕度,所以这种试验已经成为保证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是由于交流耐压试验所采用的试验电压比运行电压高得多,过高的电压会使绝缘介质损失增大、发热、放电,会加速绝缘缺陷的发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交流耐压试验是一种破坏性试验。

      因此,10kV电缆做耐压试验用选择是用交流耐压试验进行耐压试验。

串联谐振装置成品区.png

串联谐振装置成品区

  在进行交流耐压试验前,必须先进行各项非破坏性试验,如测量绝缘电阻、吸收比、介质损耗因数tgδ、直流泄漏电流等,对各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决定该设备是否受潮或含有缺陷。若发现己存在问题,需预先进行处理,待缺陷消除后,方可进行交流耐压试验,以免在交流耐压试验过程中,发生绝缘击穿,扩大绝缘缺陷,延长检修时间,增加检修工作量。

相关阅读

2022/08/17

为什么电力设备需要进行交流耐压试验?

为什么电力设备需要进行交流耐压试验?
2022/08/18

串联谐振装置试验过程中找不到谐振点的排查方法

串联谐振装置试验过程中找不到谐振点的排查方法
2022/08/19

交流耐压试验装置怎么选?武汉老客户再次选择了正信电气

交流耐压试验装置怎么选?武汉老客户再次选择了正信电气

首页

产品

应用

技术与创新

招商加盟

案例

新闻

关于我们

首页

产品

应用

技术与创新

招商加盟

案例

新闻

关于我们